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5524880899
  • 18698650717
两会雷锋网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-雷锋专栏-两会雷锋网
中华文明沃土涵养文化自信
作者:马良  编辑:李蕙旭 发布时间:2017-10-08 14:14:27 阅读数:7603


中华民族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、在逆境中奋进崛起,从根本上来说,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涵养。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理念、传统美德、人文精神,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、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。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,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、吸纳外来,形成了独具特色、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。

中华文明是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民世世代代不懈奋斗创造的,是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灿烂文明。中华文明因文化而灿烂,中华文化因文明而自信。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强大精神动力。

从辉煌灿烂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

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内核,是中华民族的灵魂,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。在绵延不断的5000多年历史中,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。

在弘扬中华美德中孕育文化基因。国无德不兴,人无德不立。中华文化以伦理为核心,崇奉“仁爱”道德规范、倡导仁义礼智信、追求修齐治平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。这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,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,孕育着向上向善的力量。向上,就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道德精神;向善,就是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“厚德载物”“民胞物与”的道德境界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,必须在传习教化、修身修为中形成基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。只有整个中华民族讴歌真善美、鞭挞假恶丑,积极向上、惟善惟是、从善如流,才能形成“向上”“向善”的宏大力量,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,铸就善德惟馨的崇德丰碑,坚守道义正义的制高点,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心。

在诵读中华经典中积淀文化底蕴。中华经典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的璀璨明珠,涵养了中华文化不尽不竭的精神源泉。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、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、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,令世界惊叹不已、令世人为之折服。文以载道,诗以言志。每到重大历史关头,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、立时代之潮头、发思想之先声,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。屈原的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,范仲淹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毛泽东的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,生动记载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奋斗的历史进程。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、文化的航标、思想的峰峦,成为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,化作人文精神的“基因图”、思想道德的“定盘星”、历史文化的“活化石”,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,在诵读中华经典中展示应有的文化自信。

在挖掘中华精髓中提升文化价值。中华文化在不同时代焕发出不同的光彩,不同时代所凝练出不同的时代精神,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所在。精髓需要用心挖掘、潜心研究、专心探寻,挖掘得越深、研究得越精、探寻得越真,越能显示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。从《汉书》中挖掘出的“实事求是”,经过改造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;从《礼记》中挖掘出的“小康”,经过提炼升华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;从《周易》中挖掘出的“与时俱进”,经过阐释引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,等等,这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源泉。从诗经、楚辞到汉赋、唐诗、宋词、元曲以及明清小说,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丰厚宝藏,要不断挖掘、创新发展,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、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、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,真正成为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的有力支撑。

从瞬息万变时代发展中把准脉搏

时代在前进,文化在延续。随着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,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,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,不断用中华文明奠基、中华文化滋养,激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。

文以载道,在“新”上做文章。“诗文随世运,无日不趋新”。中华文明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,与古圣先贤创造的汉字、发明的文言文这个标准化书写工具紧密相联,承载着中华文化生生不息、代代相传,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动力。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道出了儒家思想在治理国家中的统领作用;一部《秦律》彰显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气势,构建了封建行政体系;诸子百家争鸣催生出六家学派,成为中华文明推陈出新的源头活水。事物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,当今的社会实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、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,不能食古不化、刻舟求剑,更不能买椟还珠、借尸还魂。传承中华文明,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,就要大力实施中华文化精品工程,坚持有鉴别地对待、有扬弃地继承,善于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、获取灵感、汲取养分,创新表达方式,努力推出底蕴深厚、涵育人心的优秀作品。

核心价值引领,在“引”上出实招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、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,决定着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,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。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价值观自信,是对中华文化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心和信仰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自立于世的“文化名片”,深深烙上中华文化的精神印记,鲜活而具体地诠释着“文化自信”的深刻内涵。坚定文化自信,应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、凝聚社会共识,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、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。坚持从小事着眼、从细微处入手,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搞好宣传引导,寻求全体社会成员价值认同,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化在心灵里、体现在行为中。注重深化细化转化,通过法律法规、体制机制、政策措施、乡规民约等创新,消除低俗、媚俗、庸俗的不良文化影响,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,维护主流价值和公序良俗,提振全民族的文化自信。

信息技术拓展,在“快”上抢先机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,特别是网络发展、信息传播进入“微时代”,海量的信息泥沙俱下、鱼龙混杂,让人们真伪难辨、良莠不分,冲击着中华文明。互联网具有天然落地、传播快捷、覆盖面广的特点,传承中华文明、捍卫中华文化,就要运用网络独有特点积极参与其中,防止在信息潮中被淹没、被污染。同时,在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中,要综合运用报刊、网络等各类载体,融通多媒体资源,创新表达方式,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。对比较难懂的经典著作,需要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著书立说系统阐释,编纂出版系列文化经典,借助网络及时推出,帮助大家学习理解;对于历史故事、人物传记、民间传说等,需要专业人士在拍戏绘画过程中分类表达,制作微视、微电影供大家观赏;对于古典诗词、现代歌谣、英雄事迹等,需要专门人员诵读说唱完美抒发,以公众号的方式在微信上推送有声作品。积极探索“互联网+中华文化”的有效模式,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,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,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。

从引领把握世界潮流中包容互鉴

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,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文明因互鉴而丰富。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、异彩纷呈的,世界文明也是这样,应坚持求同存异、取长补短,在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中增强文化自信。

打造文化交流开放平台。“独学而无友,则孤陋而寡闻”。中华文明胸襟博大、海纳百川,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,因博采众长而经久不衰。中华文明历来注重学习其他文明的成果,西汉张骞两度出使西域、唐玄奘西行取经、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等,中华文明兼取众长、以为己善。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,更需要睁眼看世界,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多种文明的对话和交流。积极适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,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,注重用好“一带一路”、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等具有中国话语权的交流平台,充分展示中华文明自信友善包容的良好形象。以更加自信的心态、更加开阔的视野,吸纳百家优长、兼集八方精义,谋求最大公约数,扩大利益汇合点,使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重现辉煌。

探索文化交流新型模式。传播力决定影响力,话语权决定主动权。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,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,抓住国外受众的关注点、兴趣点,选准具有普遍感召力的话题,精心搞好交流筹划。创新传播方式,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,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,传播好中国声音。创新交流方式,构建多主体、多层次、多形式的交流格局,组织新闻发言人、国际新闻评论员、出境公民等宏大队伍,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,防止概念化、程序化,共同讲好中国故事。创新推介方式,注重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、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相结合,打造中华文化的知名度、美誉度,加强深层次、多样化、重实效的思想情感交流,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。

完善文化交流体系机制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势,注重加强对外文化交流,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,努力发挥以文化人、以文促情、以文建信的功效。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,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,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,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;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、传输快捷、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,深入研究国外受众心理和接受习惯,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、首发率、落地率,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、吸引力、感染力;完善人文交流机制,坚持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,充分利用和发挥好现有双边、多边合作机制作用,拓展中国文化年、中国文化节、旅游年等文化品牌活动,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,共同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。


版权所有: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大连市综合高级中学
地址:中国·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张前路76号 邮编:116033